“綠色信貸”呵護桂林綠水青山

綿綿細雨,記者踏上風景如畫、名聞天下的旅遊名城桂林陽朔。

陽朔市的西街,這裡舊式建築高低錯落,古樸幽雅,小街兩旁各式旅遊工藝品琳瑯滿目,酒吧、茶館馨香四溢,精雅別致,吸引瞭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外遊客。

在西街,我們不能不說起唐鑫。唐鑫是陽朔西街的居民,10年前他到農行申請個人商用房貸款90萬元,在西街購置瞭一套面積60多平方米的門面,開辦中國山水畫畫廊,到2016年起,每年營業額上升到900多萬元。唐鑫的影響可想而知,隨後,有近100戶農民申請農行貸款,也來到西街從事旅遊經商。目前,這條不到500米的西街,有像唐鑫一樣的商鋪200多傢。

這是農行桂林分行“綠色信貸”支持生態旅遊的一個典型案例。

從“綠色信貸”看農行桂林分行金融服務創新

自桂林市政府立足桂林旅遊資源優勢,確立瞭旅遊立市的戰略以後。農行桂林分行獨辟蹊徑,把對“無煙工業”的支持作為以新的方式支持“三農”的嘗試。他們認為,旅遊業對農村經濟和農民脫貧致富有非常直接的帶動作用。因此,該行不斷加大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。旅遊業改變瞭大批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,使數以萬計的農民轉型為導遊、工藝品銷售者、賓館經營者。

農行桂林分行之所以不斷加大“綠色信貸”支持生態旅遊的力度,是因為他們以創新的精神支持“三農”發展。這種創新包括以新的眼光發掘,農村業務市場,以新的眼光發現並支持有潛力、有效益的農業項目。

鄰近陽朔市的靈川縣大圩鎮古東村,幾年前,在農行貸款3000多萬元,精心打造生態環保主題旅遊,依托桂林山水大品牌,每年接待遊客由當初的5萬人次,達到現在的每年150萬人次,逐步成長為4星級景區,成為生態遊示范區。並帶動周邊餐飲、住宿、遊客溯溪用的草鞋、雨衣等產業,帶動村民從事織草鞋、小賣部、餐飲、保安等5000多人就業。

與發掘、發現農業新項目、新產業相呼應,那些與農民、農業為主體的產業、行業,他們主動介入,提供金融服務。記者調查發現,農行桂林分行支持的項目名目繁多,諸如花卉的種植、農民開辦的農傢遊、城市中農副產品市場的經營以及農機汽車運輸等,還有很多農行支持的產業化龍頭企業,這都是實實在在支持“三農”發展。

“綠色信貸”呵護綠水青山

多年來,農行桂林分行支持靜電抽油煙機服務桂林經濟,支持服務桂林“三農”,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轄縣域特色農業,即旅遊農業緊密相關。該行通過分析認為支持發展桂林旅遊農業,對於培育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,整合桂林旅遊資源、豐富旅遊產品、增加旅遊供給,做大做強大桂林旅遊產業意義很大。

為瞭支持市政府推進“國際旅遊勝地”建設,農行桂林分行把對“綠色工業”的支持作為信貸經營策略調整,傾力支持旅遊業發展。

農總行、廣西分行大力給予政策支持。允許在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范圍內對旅遊飯店業務、遊船承包經營權等進行特色對創新,放寬條件,降低準入門檻。兩年前,農總行又將桂林分行列入重點城市“百城強行”發展規劃,將桂林分行的發展和桂林市的發展上升為總行戰略,研究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,實行重點配套資源傾斜,為桂林分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,全力保障對桂林國際旅遊勝地政策支持。

近幾年來,農行桂林分行重點支持的旅遊景區建設項目有陽朔靜電機西街、世界聞名的荔浦銀子巖、掛在天邊的美景龍勝梯田。如今,桂林有名的旅遊景點、項目、高等級酒店等90%都有或曾有過農行的貸款支持。

“綠色信貸”收獲“綠色效益”

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,一直是瑤、苗、壯等少數民族聚居區。2300多年來,這些少數民族先民依山而墾,經年累月遂成“掛在天邊的美景”。目前已成為國傢4A級景區。

壯族姑娘、大學生廖超海4年前放棄城市工作回傢創業,利用自傢獨具特色的“吊腳樓”開辦農傢樂,生意興隆。隨著梯田遊不斷升溫,原有的老房子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。為切實解決農戶融資擔保難題,農行桂林分行針對廖超海等信用等級良好的農戶,依據其自有財產價值以及經營項目已投入總額、經營經驗、年度營業收入等情況確定貸款額度。

得到瞭農行桂廚房油煙處理林分行信用貸款30萬元以後,廖超海改造升級“吊腳樓”及休閑旅遊經營設施。由於“天邊的美景”通過網絡享譽海內外,加上廖超海走的是網絡訂單,制每天營收達數萬元。

這是農行桂林分行轉變服務“三農”方式,支持傳統農業向休閑觀光農業、高增加值農業、農業新業態發展的新舉措。

近幾年來,農行桂林分行積極進行“三農”信貸轉型,不再盲目追求農戶貸款發展規模,而是突出支持經營效益好、無污染、施有機肥的水果、莊稼等特色農業、生態循環農業,維護與“桂林山水”齊名的特色水果和農產品的聲譽、形象和品牌價值。該行已在1500多個自然村開展瞭惠農卡整村推進,授信超過20億元,累計發放小額農戶貸款達17億多元,惠及5萬多戶農民傢庭20多萬農民,大種特色果樹、開展沼氣建設,既得經濟效益又保護生態環境。

在農行的支持下,桂林市在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的基礎上,打造循環農業技術模式並推廣節能減排技術,在綠色理念引領質量農業發展方面走在瞭廣西全區的前列。據統計,最近5年,全市投入循環農業技術模式資金達19.77億元,累計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示范點880個,有力地促進瞭生態農業發展。
8BF7E025AD0EA426
arrow
arrow

    xxr171o1c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